环堵的成语有哪些
环堵萧然拼音[ hun dǔ xiāo rn ]环堵萧然的意思 环堵:玶着四堵墙;萧然:萧条的样子。形容室中空无所有,极为贫困。
室内空无一物,四堵墙壁裸露,显得极为荒凉,这便是“环堵萧然”所描绘的景象。此成语源自晋朝陶潜的《五柳先生传》,书中记载:“环堵萧然,不蔽风日。”它深刻描绘了贫困至极的生活状态,环堵意指环绕四周的墙壁,而萧然则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环境的萧条与荒凉。
成语名字:环堵之室 成语发音:huán dǔ zhī shì 成语解释:环堵:四面土墙。形容居室简陋贫寒 成语出处: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儒行》:“儒有一亩之宫,环堵之室。
环堵之室;薪火相传 读音:huán dǔ zhī shì 释义:环堵:四面土墙。形容居室简陋贫寒 出处: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儒行》:“儒有一亩之宫,环堵之室。”用法:作宾语;指萧条的房子 读音:xīn huǒ xiāng chuán 释义:古时候用来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;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。
“吾环堵萧然”的出处是哪里
1、“吾环堵萧然”出自宋代张耒的《春日杂书八首》。“吾环堵萧然”全诗 《春日杂书八首》宋代 张耒 谓春正无情,乃发桃与李。若真有知者,风恶折兰芷。是非一无与,任物自生死。德之固已愚,怨者亦岂理。有圃畏不蕃,有田忧不美。吾环堵萧然,于何生愠喜。
2、环堵萧然,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。 出自宋代苏轼的《方山子传》方山子,光、黄间隐人也。少时慕朱家、郭解为人,闾里之侠皆宗之。稍壮,折节读书,欲以此驰骋当世,然终不遇。晚乃遁于光、黄间,曰岐亭。庵居蔬食,不与世相闻。弃车马,毁冠服,徒步往来山中,人莫识也。
3、陶潜,字元亮,大司马侃之曾孙也。祖茂,武昌太守。潜少怀高尚,博学善属文,颖脱不羁,任真自得,为乡邻之所贵。尝著《五柳先生传》以自况曰:“先生不知何许人,不详姓字,宅边有五柳树,因以为号焉。闲静少言,不慕荣利。好读书,不求甚解,每有会意,欣然忘食。性嗜酒,家贫不能常得。
4、环堵萧然,不蔽风日;短褐穿结,箪瓢屡空,晏如②也。常著文章自娱,颇示己志,忘怀得失,以此自终。”其自述如此,时人谓之实录。执事者闻之,以为彭泽令。素简贵,不私上官。郡遣督邮至县,吏白应束带见之,潜叹曰: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,拳拳事乡里小人耶!”义熙二年,解印去县,乃赋《归去来③》。
陶潜之略传原文及翻译
《陶潜之略传》原文以及翻译如下:陶渊明,字元亮,又名潜。少怀高贵,博学善属文,颖脱不羁,任真自得,为乡邻之所贵。尝著《五柳先生传》以自况曰:“环堵萧然,不蔽风日;短褐穿结,箪瓢屡空,晏如也。”其自序如此,时人谓之实录。其亲朋好友,或载酒肴而往,潜亦无所辞焉。
《陶潜之略传》翻译如下:基本信息:陶潜,字元亮。他自小便志向远大,学识广博且擅长写作。他天性聪慧,不拘泥于琐碎细节,追求真性情与自在快乐,深受乡里邻里的敬重。
陶潜不懂音乐,但却存有一张琴,琴没有五音,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,就抚琴和着琴音说: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,何必要劳烦音乐。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,享年63岁,文集流传于世上。原文 陶潜,字元亮,大司马侃之曾孙也。祖茂,武昌太守。
《陶潜之略传》翻译:陶潜,字元亮,年少时便志向高远,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,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,追求真性率直而自得其乐,被乡里邻居所看重。曾写过一篇《五柳先生传》说:(我的住所)四壁破败萧然,不能挡风遮阳。穿着简陋粗布衣服,纠结破敝,盛食的箪瓢常常是空的,还是安然自若。
陶潜之略传翻译如下:基本信息:陶潜,字元亮,是寻阳柴桑人,大司马陶侃的曾孙。年少志向:他年少时便志向高远,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,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,追求真性率直而自得其乐,被乡里邻居所看重。文学成就:曾著《五柳先生传》以自况,文中描述五柳先生“宅边有五柳树,因以为号焉。